登录 注册

只差一步,离梦想更近一步
请填写您可识别的网名,用于查询报名信息

仅填写数字

郭伍林谈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完全版)(一)

作者:陈建军团队时间:2010-02-03 浏览:2189次

郭伍林谈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完全版)(一)-辅导学院-陈建军面试工作室
当前位置:辅导学院首页 >>申论 >> 郭伍林谈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完全版)(一)
郭伍林谈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完全版)(一)
2006-10-30 16:58:25  作者:陈建军  来源:来源于郭伍林申论网  浏览次数:1177  文字大小:【】【】【
 

07国考在即,全国各地考生咨询不断。为了节省时间,郭五林将考生咨询郭五林研究成果的相关问题一并回答如下。供大家了解,便于选择。

 

1、购买郭五林编著《申论学》。网上汇款(或银行汇款)50元至:

郭五林工商银行卡号9558 8223 1400 0179720

 

《申论学》 

序:申论研究新进展…………………………………毛克强

申论试题(卷)范例…………………………………………

第一讲  申论的框架体系…………………………………

第二讲  申论中渗透的政治精神…………………………

第三讲  申论应考方法………………………………………………

第四讲  从虚拟行政行为角度论申论考试……………

第五讲  《申论》中的“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 ……………………

第六讲  《申论》的对策(方案)的撰写……………………

第七讲  申论文章的撰写…………………………………

第八讲  申论命题与阅卷……………………………………………

第九讲  申论常见错误分析…………………………………………

后记…………………………………………………………

 

 

2、购买郭五林编著内部资料《国家公务员考试秘笈   申论冲刺特训讲义/行测冲刺特训讲义》。网上汇款(或银行汇款)55元至:

郭五林工商银行卡号9558 8223 1400 0179720

 

国家公务员考试决胜秘笈主要内容

重要理论成果

郭五林最新公考重要言论

郭五林解读2007年中央公务员考试大纲

郭五林公务员考试重要研究成果完全版

 

公考高分绝招(以下内容均为完整版,无删节,首次问世。)

郭五林著《中央历年申论真题标准答案及解析》

郭五林著《中央2007年申论命题预测及应答指导》

郭五林著《各地申论真题及标准答案18篇》

郭五林著《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命题原理与应对技巧》

郭五林著《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经典解题方法示例》

 

友情提示:1次购买以上两本,节省1次快递费。只需要汇款80元至

郭五林工商银行卡号9558 8223 1400 0179720

 

3、郭五林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讲座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报考者都以没有亲临现场听讲为憾。经考虑,郭五林请专家将该讲座内容制成视频,仅用于电脑播放。

该视频共2碟,北京大学版约90分钟,清华大学版约120分钟。两碟工本费共300元。如你需要,可按以下方式邮购:

 

网上汇款(或银行汇款)300元(含特快专递费)至:

郭五林工商银行卡号9558 8223 1400 0179720

 

4、购买《郭五林讲申论》特训版VCD。网上汇款(或银行汇款)1000元至:

郭五林工商银行卡号9558 8223 1400 0179720

 

《郭五林讲申论》特训版VCD主要内容

申论特训分三大部分

一、申论如何命题

二、申论如何阅卷

三、如何应答申论(重点)

第一节   申论的来源

第二节   什么是申论

第三节   从虚拟行政行为角度谈申论考试

第一题基本模式

第二题基本模式

第三题基本模式

第四节   如何概括问题

第五节   如何提出对策

第五节   如何进行论证

 

4、购买《郭五林讲07国考申论》特训版完整版VCD。网上汇款(或银行汇款)1500元至:

郭五林工商银行卡号9558 8223 1400 0179720

 

《郭五林讲07国考申论》特训版VCD主要分五大版块

  一、理解命题原理寻找高分技巧

  二、理解阅卷规则寻找高分技巧

  三、理解申论要求寻找高分技巧

  四、中央历年(2000年——2006年)申论真题标准答案及解析

  五、07国考申论命题预测

 

 

注意:(1)汇款一定要有零头,便于区分。如   .08元,   .99元.

2)购者一定要留电话,否则影响收件时间。

3)咨询电话:13890967698,13547715423。

     (4)汇款后将联系方式发短信告知13890967698,13547715423。

     (5)或将收件方式发至E-mail:clt0509@163.com

 

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完全版)(一)
 
郭五林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在大家知道申论命题的一般原理之后,我们再来研究申论的命题的变化。按照我们前期的研究成果,申论是虚拟行政行为,其申论要求是模拟行政机关中领导对下级的发问、追问和要求下级去论证这样三个步骤的。那我们请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领导都会问些什么呢?这些题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呢?
说到底,领导的发问就是想对事情的基本状态有所了解,追问是想对事物的基本状态能够把握,论证是想对事物的基本状态做出恰当反应。所以,领导到底都想了解些什么呢,我们由此接着论述。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申论要求的30种变化,只是一种理论预测,并不是说实际上都会考到。根据申论考试的难度系数要在0.55左右这个要求,这里有一些变化是不可能拿来考试的。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都不便于考试,因此实际能够拿来做试题的申论要求的就要少一些。我在现场讲解的时候会给大家详细分析。在此先提供给大家预习。
一、领导想要了解
1、            内容。模式为“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是申论考试中最基本的题型,特别是在省级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主要都是考“概括主要内容”。但怎样考,却是变化较多的。我在这里按照命题规则给大家就尚未出现过的题型进行预测。
(1)“写一则新闻导语”或“写一篇新闻报道”。
对写作新闻导语的能力的检测,是为了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较好的文字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否胜任公务活动中必要的新闻宣传稿件写作工作。当前,很多机关都将新闻报道的篇幅、级别、影响等作为考查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考生应当具备必要的新闻写作能力,至少是能够写作800字以内的消息。当然,在考试中,只要考查一下考生能够写作350字以内的消息,就基本可以看出考生是否具备必要的新闻写作能力了。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写好导语是写好消息的关键。在高考中,也曾一定的分值考查过学生写作导语的能力。导语写作的基本模式为(略).
导语的功能主要有三个:1、导读功能。导语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新闻事件的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能迅速知道新闻主要信息。2、导向功能。导语先声夺人,以放在正文最前面的位置给读者形成强烈的第一印象,引导社会舆论。3、导视功能。新闻导语能否迅速唤起读者注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读者是否能够继续看下去直至看完全文。
新闻导语的写有四项基本要求:1、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具有重大性、新鲜性、必要性、可读性等新闻价值要素,使新闻新奇可看。2、抓住新闻事实的核心和精华,突出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新闻新颖夺目。3、简要交待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使新闻真实可信。4、突出最新鲜的内容和最新近的时间,使新闻新鲜可读。
附新闻模板两篇(略)
(2)请在各段首行空白处填上各段段旨句。
段旨句是概括表达本段意思的一句话。段旨句在文章中提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对该段的意思起着总结、引领、提示的作用。段旨句一般以判断句为基本形式,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可以陈述,可以祈使。在本书写到此处的时候,笔者查阅了国内各地相当部分申论试题,还没见到过此种题型的出现。所以,很可能它会在某地考试中出现。当然,对段旨句的考测,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给你一个段旨句,让你接着展开论述。比如在某段文字中,给出段旨句,给你留下150字左右的空白,让你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把相关内容填进去。这是对申论的内在约定性的一种检查,这是考试进入深度检测的标志。
在叙述的文章中,按照前边讲的总括句的概括方式做就行了。在概括分论点的时候,按照“主语+谓语判断词+谓语动词+宾语”的基本形式进行组合,然后再对句子进行梳理使其表意清晰、句子完整就可以了。事实上,读者可以将郭五林本书中写作的或引用的范文作适当演练,我想即使考题即使有此变化也不会难倒大家。
(3)请归结公文主题词。
主题词是为了便于计算机检索和使用公文而制定的。主题词,有时也称关键词。公文标注主题词,一般是2至5个,最后一个是公文文种,文种前的主题词按照从类别到类属的顺序排列。类别是指大类,类属是指小类,二者的外延是类别大,类属小,也即类别指涉的范围宽广,类属的指涉范围狭窄,类别包含类属,类属包含于类别。公文的主题词除文种按规定排在最后外,其他词语按指涉范围由大到小排列,主题词与主题词之间不按语法结构关系排列。
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如《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先标反映第一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经济管理",再标类属词"企业"、"破产";然后标反映第二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劳动",再标类属词"就业";最后标"通知"。
考查考生对主题词的归结,是考查考生从宏观到微观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考试方式。由于很多在校应届大学毕业生都没学过公文写作或应用写作,所以归结主题词这种方式是有利于照顾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考生的。公务员考试要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于那些到基层去、到边远地方去、到西部去工作过的考生是会从考试题的设置上予以照顾的。这种题一般的在校生似懂非懂的,结果经常是一败涂地。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来说,多数人都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很容易就在这题上超过一般考生。这种试题倾向性是与政策公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考生予以适当照顾,从而起到宏观调控大学生就业去向的作用。
2、问题。模式为“概括主要问题”。
    “概括主要问题”的变化主要有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指出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种题是考测考生对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等不一致的地方。检测考生“依法治国”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它在考试给定材料中找不到凭据,只能找到事实。这样,考试就由考场内的检测延伸到考场外,特别在是每年下半年招考公务员时,倾向于多招考“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考生时,这种题型对于在校应届毕业生来说难度就相当大。所以,考生平时要注意多看报纸新闻、电视新闻。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深化,对考生的检测将更加趋向于全方位、深度化。
(2)指出下列做法中哪些与给定材料中的提法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这种题型比较简单,只是一个提法对照过程。中央、国家机关2006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第二题就是这种题型:“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这种事实上就是《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定义判断的一个变化题型。这是个人主观观点寻找权威理论支持的题型。
(3)以给定材料的提法为准,以下说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
这种试题是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是很多是熟视无睹的、似是而非的提法拿来检测考生。这些提法看起来都是正确的,因为日常生活中就是这样操作的,很难找出其错谬之处。它要求考生认真理解给定材料中相关领导讲话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两相对照。是一个客观事实寻求主观支持的题型。
2、            观点。模式为“概括主要观点”。
    对观点的概括,主要把握住通过所有材料要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偏好。对主要观点的概括可能出现的主要题型有
(1)   请你概括给定材料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全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主要思想倾向,在记叙文中称中心思想,它的基本模式是(略)
(2)   请你概括材料中某领导讲话中的中心论点。
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称中心论点,也称主旨、中心意思。中心论点是通过所有材料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中心思想是一个判断句,以肯定陈述为主。
4、性质。模式为“简述事物特征”。
简述事物特征是对考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如果考生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它将陷入对于细节的拘泥中,无法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比如“概括我国当前艾滋病的表现特征”。要求考生说出几个最基本的、与其他事物特别是其他疾病发展的不同特征来。这种题看似比较烦难,实则依然不变,仍然适用我们前边讲过的“总述句+分述句”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5、状态。模式为“描述事物现状”。
    对事物的现状的描述要抓住事物的当前特性。比如数量、质量、分布、结构、特点、影响等。它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用语言对其进行加工,然后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在答题时,考生要侧重于对事物现状的描述,但也不好完全拘泥于现状。要对过去和未来都要有简要的描述,但字数在篇幅中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轻重倒置。
6、联系。模式为“整理资料顺序”。
这是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机械排序的一个变化。但相比机械推理复杂,因为给定材料往往是比较繁复的,考生先要对给定材料进行概括,然后进行排序。它可能并不复杂,但应当比较费时。以前申论考试时间往往显得比较宽裕,但现在申论考试的难度正在增加,时间上便逐渐显得紧迫了。它对考生在短时间内理清事物发展思路的要求更高了。当然,这些资料的顺序相对来说是一环扣一环的,其形式或内容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需要的是考生有快速反应能力。
7、原因。模式为“分析现象原因”。
原因是事物出现结果的根源。在申论考试中,当前现状的的出现,必然是某些车素作用的结果。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现象的出现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分析时,考生要按照“总括句+分述句”的模式,将事物的原因由主到次、由重到轻、由近到远、由先到后地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
8、背景。模式为“分析事件背景”。
对事物的背景分析,也就是分析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区别于具体现象产生的原因,它是要求分析某一事件出现时周围环境的状态。对此,考生要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科技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从省内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这样的顺序进行分析。它不要求考生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而只是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材料知晓更广阔范围的状态。它能够避免考生视野狭窄,促进考生打开思路,从更广大范围来理解事物发生的原因,不致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影响。模式为“分析事件影响”。
分析事物影响,也就是对事件的冲击波产生的作用导致其他相关事物的变化进行预测。比如分析奥运经济对我国的影响,分析能源短缺对我国的影响。这种分析,要抓住事物之间联系的纽带,我们常说,牵着藤藤叶叶动,事物之间是有联系,如果有联系的事物的一方变化,它就可能引发其他事物发生相应变化。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讲,事物总是在一定系统中,而小系统中总是在大系统中,一个事物变化,它牵涉的是方方面面,影响的是各行各业。正如鱼网一样,某一个网点遭受到意外的动力或压力,其他网点将绷紧或放松。考生要能分析事件影响,需要根据材料理清此事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预测其发展。当然,有些是材料里有的,有些是材料里没有的,考生要根据逻辑顺序全面考虑,而不能拘泥于材料,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
10、趋势。模式为“分析事件趋势”。
分析事件的趋势,就是要考生能够预测事件主体将向哪个发展发展。正如一条河流,流到某个地方,你需要根据下游的地形地貌,推测它的流向。所以,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在概括主要内容这类题型里面是比较复杂的。这个时候,考生要抓住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预测这种力量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事件发展的方向、路线、速度、数量、质量等。这事实上比较类似于外力施加于一个物体,给出你力的方向、来源、大小,请你预测物体将向何方运动,怎样运动,运动的方向、路线、速度等。所以你必须结合物体本身的数量、质量、形式来进行推断。
在领导想要了解的十个方面的信息中,第1、2、3项侧重对事物过去状态的了解。第4、5项是侧重对事物现在状态的了解,第6、7项侧重对事物内在联系的了解。第9、10项侧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发问的模式,将制约和影响申论考试第一题的设置。上述10项从时间上说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结构上说包括了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事物的状态的。它要求考生要有很强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能力。明白了这个道理,考生在准备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在看到新闻专题或深度报道时,就用以上10个问题自问一番,看自己是否能应对申论考试。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才能一举成功。
不管如何变化,考生都要牢牢把握住我们前边提到过的概括内容的基本表达模式,也即“总括句+分述句”的模式。对事物先有宏观的把握,再对事物的每一方面、每一层次进行条分缕析,确保答案概括全面、条理清晰、语言简要、字数合格。如果这样,你是不用担心得不到高分的。我们教给考生战略家的眼光、指挥家的气魄、军事家的谋略,教给大家木匠的修理能力、石匠的雕琢能力、泥水匠的组合能力,确保考生胸有成竹,每战必胜。
,

  • 陈建军面试工作室版权所有

  •    蜀ICP备06023138号    管理入口
  • 上一篇:专家谈国考给地方考生的启示

    下一篇:宜宾学院中国公务员考试研究所申论培训第1期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