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只差一步,离梦想更近一步
请填写您可识别的网名,用于查询报名信息

仅填写数字

陈建军推荐看看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

作者:陈建军团队时间:2010-02-03 浏览:2252次

陈建军推荐看看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辅导学院-陈建军面试工作室
当前位置:辅导学院首页 >>申论 >> 陈建军推荐看看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
陈建军推荐看看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
2006-10-30 17:16:50  作者:陈建军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548  文字大小:【】【】【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学洪战辉在磨砺中成长!

唐宋

2005
122608:07 【字号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看了洪战辉携妹求学的新闻,一位大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对我们来说,学习洪战辉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堂生动的挫折教育课。洪战辉让迷失的人找到方向,让失望的人找到希望,让身处逆境的人找到力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免不了碰上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关键是如何对待它。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因此,挫折和苦难是信念、意志和能力的试金石:信念坚定、勇于接受挑战的人,能够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喉咙,从挫折和困苦中汲取成长的智慧,把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意志不坚定或容易满足的人,可能会打拼一阵子,但往往半途而废,无奈地举起投降的白旗;胆怯、懦弱的人常常被挫折和困难吓倒,有的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有的望风而逃、一败涂地。

  然而,挫折和苦难并不是天然的财富和垫脚石,要从中得到财富和智慧,需要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坚如磐石的信念和经年累月的坚持。面对捡来的妹妹无助而期待的眼神,少年洪战辉顽强地奋斗了12年;为了照顾生病的老母亲,大学生张尚昀白天外出打工,挣钱为母亲治病,晚上守着母亲挑灯夜读。当代保尔张海迪已与病魔抗争了45个春秋,带给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热情洋溢的笑容。在艰辛和病痛面前,他们选择了独立和坚强,选择了责任和担当。在他们看来,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重担;只要精神不垮,就没有解不开的难题。

  和乐观顽强的洪战辉相比,有些大学生应当感到惭愧:他们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生活的压力要小得多,却没有感觉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反而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闷闷不乐、顾影自怜、怨天尤人。有的遇到挫折后,殴打、虐待小动物,发泄自己的不满;有的在感冒后不去医院看病,而是千里迢迢地跑回家找父母;还有的毕业多年后依然离不开父母的援助,成为没出息的啃老一族”……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当我们向苦难和挫折俯首称臣的时候,常常错过了历练自己的机会。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学生向洪战辉学习。洪战辉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他身上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其中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应该成为青年特别是青年学子重点学习的必修课。

  《人民日报》 (20051226第四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说说公德私德

林治波

2005
121607:51 【字号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公德源于人的社会性。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才能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为了使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正常进行,就必须建构相应的公共道德准则,否则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道德反映着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坚决的维护。

  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缺乏公德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滥吃动物、破坏环境、损坏公物、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等等。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

  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而不是公民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由亲人、熟人组成的世界里,在这个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与亲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比如重人情、重关系等等,进一步加剧了人们不守公德的倾向。对于公共的东西,包括公共规则和秩序,人们习惯于视之为别人的或是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所以一旦觉得于己不便,就会考虑怎样超越它、绕开它,使自己成为规则、秩序中的例外。这种情况,从大事到小事,均有表现。

  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这也恰恰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种特有的阵痛和尴尬。因而,在全社会弘扬公德意识,树立公德规范,是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对新道德的呼唤。

  秩序来自对规则的奉行。公共秩序的好坏,取决于规则本身的健全程度和公众对规则的认同程度和遵行程度。所以,要改善我们的公共秩序,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通过教化引导,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二是要使公共规则更加科学完善,并加强对规则的执行力度,包括把一些规则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遵守公德的要求带有强制性。前者倡人为善,后者止人作恶,前者为软,后者为硬,双管齐下,方可奏效。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公德意识的养成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法治建设联系在一起,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这就注定了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有长期、艰苦、耐心、细致、反复工作的准备。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并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我们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使遵守公德蔚成风气。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李灿灿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究竟该怎样发展?

唐宋

2005
103108:35 【字号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从近日召开的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到创建学习型城市论坛,从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的理念到关注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条条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新闻,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经济社会现象,前景可期。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隐忧也不容小觑。现阶段,我国已有很多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些城市投入巨资,争先恐后地建造自己的民用飞机场。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也在出现:拥挤的交通让上班族苦不堪言,昂贵的住房让工薪族望房兴叹,摊大饼式的扩张占用了宝贵的农田,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破坏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很多专家、学者在反思、追问:中国的城市究竟该怎样发展?

  城市发展一忌浮躁。脱离我国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实际,争做国际大都市的做法,暴露出城市定位、城市规划中的浮躁心态。在城市化浪潮中,有的地方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使城市发展误入歧途。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规划,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着眼,是城市发展中必须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城市发展二忌割断文脉。城市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历史和文化的支撑。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绍兴市坚持文为城之魂的理念,加强对鲁迅故里等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带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了投资软环境,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过度开发、任意拆毁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重要的历史遗址、文化名城遭到破坏,令人痛心不已。还有的城市为了和国际接轨,不惜花费巨资聘请所谓的国际一流设计师,结果,洋建筑与中国城市的传统风貌并不协调,显得格格不入,不伦不类。

  城市发展三忌见物不见人。城市的竞争力不在于广场有多大、马路有多宽,而在于能否为居民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城市的吸引力也不在于城市有多大、多洋气,而在于能否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的创业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投资兴业的软环境。北京市海淀区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打造好硬环境的同时,逐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投资环境,经过多年发展,海淀区已经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新技术开发实验区,成为北京市的重要品牌。只有提供完善的服务、建立良好的发展平台,才能万商云集、万众创业,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城市发展应该依托自然元素,发掘传统底蕴,合理确定目标,运用现代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构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不同城市的优势和特点,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

  《人民日报》 (20051031第四版)

人民日报:把节约放在首位

唐宋

2005
080907:58 【字号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近年来,我国在钢铁、木材、汽车、建材、煤炭、食品和家电等领域的生产、消费屡创新高,成为举世瞩目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生产总量、消费总量是必然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但是,在我国存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浪费也很惊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节约空间。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菲薄的人均资源和普遍存在的浪费,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一些行业,有不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的地方不切实际地搞豪华办公楼、标志性建筑,建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乱占耕地。还有人用挥霍浪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现实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大手大脚的消费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单单是经济和技术问题,也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它需要严谨规划、民主决策,需要依法监督、科学管理,需要我们在全社会逐步推进文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建设这样一个社会,深刻的思想认识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固然是重要的,机制、体制、法律等制度保障更不可或缺。在这方面,我们虽然有很多进步,但和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英国等欧洲国家在19世纪就出台了马桶法律,规定马桶每次用水不得超过9升,后改为6升。早在十几年前,德国就开始倡导商品无包装简单包装,公布了《包装条例》。芬兰是纸张生产大国,在这个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废纸回收率达七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为了更好地节约木材,防止污染,韩国人武装到牙齿,发明了由土豆、糯米制成的可食用的牙签。资源贫乏的日本投入巨资研发节能产品,形成了全民节约的良好氛围。这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节约模式,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中央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人民日报》 (20050809第四版)

人民日报:打造群众眼里的满意工程

纪东冲上一篇:申论专家刘璋智谈06年四川省申论答案

下一篇:申论考前押题(三)社会和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