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只差一步,离梦想更近一步
请填写您可识别的网名,用于查询报名信息

仅填写数字

十五天突破申论文章写作(15天

作者:陈建军团队时间:2013-11-15 浏览:1732次

十五天突破申论文章写作(15天)

第十五天 身临其境——真题演练(三)一、真题示例
2011年安徽省申论真题
一、             注意事项
1、 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的测试。
2、 应试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             给定资料
1.去年10月,某市的调研报告显示,与过去青少年比较,在道德方面,认为一代不如一代的达到38.3%,认为一代比一代强的仅占11.0%.在该市组织的一场讨论中,参加讨论的嘉宾各抒己见。
①彭旭导(市中心医院医生)说,“谁说青年人的道德一代不如一代?我身边就有不少活雷锋。”他亲眼见证了一批长期活跃在医院的义工。去年初,在区团委支持下,该医院成立了一个义工队,其中从事志愿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青年。刚成立时还猜测参与者可能是一些在家闲着没事干的退休人员,但后来发现大多是一些工作很忙的人,有的工作还要三班倒。就是这些人长期活跃在我们医院,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提供各种服务,搀扶病人做检查,为住院病人做生活护理和心理辅导,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②盘健(市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处老师,高级心理保健师)说,虽然青年人中间存在一些问题,但青年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技能总体来说在“爬坡”,而不是“滑坡”,从10多年前就有一批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和企事业员工自发每周至少2次到100多户需要帮助的人家中,为他们做医疗护理、打扫卫生等。难道这些不是活雷锋吗?
③座谈中,嘉宾都谈到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从事志愿工作的人不希望被别人知道自己做义工,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从事多年义工工作的古立军(市路桥公司团委书记)和曹建宇(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有时想把周围的一些义工事迹宣传一下,但有些人好像不乐意,他们觉得应该低调处理,如果被单位知道了不是很好。
④盘健和曹建宇说,青年人的成长是受身边人和环境影响的,有时候社会都不提倡或重视道德培养的话,他们自身也慢慢会忽略。他们两人以自身成长的例子以及教育子女的例子说明了培养的重要性,曹建宇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做义工的原因是父辈对他的影响,而现在他也很注意培养儿子的社会责任感。
⑤、凌怡(市四中历史教师)对此深有同感。她说,道德有养成的过程,中小学时期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家庭为他们做了多少?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让他们参与到社会中,让他们从小就觉得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学校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社会道德。凌怡说青少年还处在道德观的形成期,社会、家庭认同他哪点,他就会更注意哪点。对于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社会要多认同,否则这种爱心也会慢慢淡化。
⑥、座谈会现场,嘉宾们不停讨论道德的评价标准,他们认为时代变了,整个社会都与过去不一样了,道德评价标准也应该和过去有所不同,盘健认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道德标准,用以前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说教现在的青少年不合适。当务之急应该弄清当今社会是怎样一个社会,从而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标准。

2.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教授谭建光认为,道德有几个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人类永久追求的,比如真、善、美等等。因为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要素会细化成看似不同的道德标准,但其宗旨仍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使人类生活更和谐,更美好。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不同的年代在践行不同的道德标准,而上一代却总是拿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下一代,所以才产生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为了使人类生活更美好,道德也在不断发展、延伸,大家要严于律己,时刻践行美好的、正确的道德标准,进而影响别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3.某省社科院专家认为,社会德育教育主流的无力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媒体宣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重要的手段,一个学生从他懂事的时候起,接受广播、电视、杂志、唱片的影响和教育要多于学校,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要比教师和家长的说服教育更有说服力。其实社会教育从未放松过,入“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倡导,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教育,英模的演讲,感动中国人大人物的评选等。然而,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给学生带来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影响和教育。其他如电脑网络的影响,长辈和朋友的现身教育,金钱的诱惑等,这些“事实”使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失去足够的信任。他指出,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不可能有一个繁荣、强大、兴旺发达的美好前程。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道德的礼仪之邦。如果把中国每一时期的教育作一个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德育教育都占着主导地位。其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为他们打好底色,涂好和谐的色调,为其将来挥毫泼黑奠定基础。因此,希望社会对社会公德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勇于面对现实,找出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因为这关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有关专家希望,要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可以使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和发对一切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道德行为,遵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准则,抵御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4.某地方电视台的情人节特别节目报道: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女孩子为重病卧床的男友收集恋人们丢弃在街上的玫瑰花,市民们为这段感动天地的恋情唏嘘不止,纷纷献给玫瑰花和祝福时,却忽视了男主角才19岁,而他与女友已相爱了5年。某报记者对此做出如下评论:这些媒体的报道是否在传递着“少年恋爱无罪”的信息呢?就在中国经济大国踏步向前行的时候,90后恋爱观已经坐着火车,赶英超美,然而我们这种前所未有的“超快感”里,体会到的究竟是福还是祸?“爱开放”是一种道德的滑坡还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当抛开社会伦理道德,也许会感到短暂的新鲜,但是最终的结果会让你承受不起,就像许多西方国家一样,经过爱开放的90后在将来也会明白,“爱”其实也是一种私权利。既然享有权利就要承担义务。年轻的你请不要随行的爱,为了社会,为了家人少一点自私,多一点冷静和机智,让自己的青春行为不留悔恨。

5.某中学校长接受采访时认为,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的重视知识教育和只能开发,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进行家务劳动,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等。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为了学习的工具。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的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良好学习和学习条件为己任。某高校教授撰文指出,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而德育在其中起主导因素。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一个人学业的不足并不会深远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出现问题,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他说,从他从教20多年来目睹了学生的道德滑坡状况。他分析认为,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战场,而教育无论怎么改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这种“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学校片面指向学生的分数,出现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学生也就随之有这样的观念。与学生道德认识关系密切的包含校风、班风、校园文化、校园人际关系等内在的校园精神坏境,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不经意而持久的。

6、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全面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美好社会环境,帮助他们树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理远大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7.湖南邵阳大祥区板桥乡渡兴中学刘义志建议: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机制和失范追究致,并可通过引导和激活退休教师队伍等社会力量设立“社会保姆”预防留守儿童道德滑坡。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并划拨一项经费供下属学校开展关于留守孩子的德育课题研究。各中小学校应当设立农村留守孩子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教师应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代管人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成长记录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一位教育专家撰文指出,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提高家庭质量,是培养未成年人社会公德的最好方法,父母在孩子要求提高消费是不应当一味满足,脱离现实条件就应当回绝。孩子在学校被打,家长要有正确的处理方法,告诉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如果确实受了伤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师,服从教师管理。如果孩子讲一句假话要追究,并明确告诉孩子这是道德的大忌。
不要限制和随意侵犯孩子的正当权利,要教育孩子有社会主义利益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荣辱观;保持严肃的生活态度;全力支持学校的政治思想和美德的教育工作。父母应该特别重视以身作则,自觉做孩子公德的榜样,而不是“反面教材”,否则不守公德的孩子就是不守公德的父母的“翻版”。作为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讲美文让孩子懂一些社会公德准则,指导孩子的具体行为。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具体行动中创造良好道德。购物时与孩子一起排队,可以培养孩子的公共秩序意识;遇到乞讨的人让孩子给一枚硬币,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在图书馆提醒孩子轻声慢步,可以让孩子学会体贴他人;引导孩子向主动让座位的阿姨说声谢谢,可以教会孩子懂的感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做出这些举动时父母应当及时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从小树立起公德意识,成为文明的现代小公民。学校及教师,不仅要完成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更要注意对适龄学生进行完整健全的人格教育。

8.近日,“大家谈”专栏组委托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北京、深圳、广州、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市670位公众(成年和未成年人的比例为6:4)进行了调查。57.2%的被访者是夫妻双方在外打工,35。7%的被访者是丈夫在外,妻子留守在农村。被访者中47.1%的人将孩子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27.1%的人将孩子留在农村和其他亲戚住在一起,18.7%的人将孩子待在身边,7.1%的人将孩子寄宿在老家的学校。“在外打工,最担心孩子什么?”37.2%的被访者担心孩子没有照顾;21.4%的人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4.3%的人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只有17.1%的人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可见,在外武功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

9、记者近日在广州大学获悉,温家宝总理对广州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骆风教授关于重视家庭教育的信件进行了批示,认为“意见值得重视”。同时批示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处理。刘延东也批转了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温总理批示精神,完善相应的法规,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家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据骆风介绍,信件内容约1000字,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陈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他对记者分析说,家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占六成,对小学生占五成,而对中学生占三成。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重智轻德,对孩子的思想品德问题不够重视。家庭教育缺失到来的青少年道德滑坡现状令人担忧,在信中,他建议政府要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家庭教育,并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各界还应该推动家庭教育方法,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编制《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发展中长期规划》。

10、一场辩论:正方: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的,思想道德建设成绩是显著的。反方: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严重,思想道德建设薄弱了。
(1)网民陈市的观点:我支持反方的观点,少年早恋,少年少女殉情,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等等,现实摆在面前,我们断不可文过饰非,一味歌舞升平,自欺欺人。我们就应该有敢于揭短的气度,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当头棒喝,对症下药。
(2)网民薛究的观点:赞同正方的观点,社会是进步的,物质条件好了,注重吃穿是必然的。我认为现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前所未有的好。
(3)网民丁实的观点;同意反方的观点,就我们这里来说,现在青少年都是讲究吃穿,赶时髦图新鲜,他们就不想想家里的父母在田地里辛苦一个月得到的那点钱还不够他们那买件时髦的衣服呢!总的来说,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等方面看,现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二十多年前相比就是有些滑坡掉队了。
(4)网民姚思的观点;我支持反方观点,但并不悲观并不丧气,仍然看到了希望,仍然信心百倍。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确实少手段,少方法,少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日新月异给我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就业机遇。更要正视国际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败现象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必须看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仍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如下一段文字:“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品德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得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有如下一段文字:“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的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没有。结论是中国的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的最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在用二十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三十年过去了,两份预言都错了!

11、目前青少年在人生理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青少年认为人生在世首先要及时享乐,将“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作为自己的生活信条,认为何必活的那么苦,那么累,何不潇洒走一回;有些青少年产生了所谓的“信仰危机”,认为“理想是天上的星星,可望不可及”,“理想等于幻想加梦想”,“理想是空洞的说教”等等,因而表现出一种失落、迷惘,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波逐流。在人生义利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重利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冲击着他们的灵魂,相当一部分人感到失去了人生前进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成才意识淡化,纯真的人际关系被打上金钱的烙印。在上海闭幕的当代未成年道德发展与学校教育论坛上,专家披露调查结果,有46.1%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

12、某省政府教育部门一位公务员认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是柄双刃剑,它既可以深化德育工作,扩展德育内涵,检验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成绩,也可以消弭学校和家庭德育的效果,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孩子们在学校五天时间,即使老师费尽心思,加强教育,但两天休息,一回到家中,回到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大家庭中,目睹了许多不正之风,或经不起同学、朋友的“联合攻击”,学校老师的教育被抛到九霄云外,于是也一起混入“水中”,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很多老师感叹“52=0”。我们应努力做到家校的紧密联系,形成学校、家庭、媒体等小家庭大家庭齐抓共管的格局、携手共进,加强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关人士呼吁,要通过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引导他们自觉地将自我价值融合到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即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看他从社会索取多少,而应该看他对社会贡献了多少,贡献越大价值就越大。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抵制庸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13、在很多学校里,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学生出口成“脏”,乱扔纸屑,随口吐痰,甚至破坏公物的现象。不少学生甚至对课任教师都不理睬,毕业后更是没有音讯。省级重点中学南京四中在校园里挂出“和声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的标语;浙江颇负盛名的民办学校杭州宋城华美学校评选校园“小绅士“”小淑女“。以上案例反映出对传统文明尤其是文明礼仪的呼唤,而结果却是多种媒体推波助澜,口水纷飞,奇谈迭出。为使学生成为知书达理的文明人而开展的活动,却遭到一片非议…很多学校对传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系列教育活动也不顾及,有些学校甚至雇人为学生打扫校舍卫生,很少甚至从来不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从来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由是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为了学生的安全…

14、有关教育工作者希望,要通过理想教育,帮助青少年坚定人生信念,要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们要使广大的青少年懂得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前进动力,是生命的不懈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青春之树就会枯萎衰败,生命之火就会暗淡无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责无旁贷。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关公委等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动员、组织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15、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公民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称其为“公德”一是指公共场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一是指全体公民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这里的公民,是广义的,是包括未成年的孩子在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公德的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德具有共同性,同一社会中不分阶级、阶层、党派、民族、宗教、信仰都须遵守,无一例外,公德具有传统性,社会公德是数千年来人类社会逐渐形成沉淀下来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前进、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公德具有简易性,社会公德的内容都很通俗易懂,便于实行,凡具有起码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都可以做到,目前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制定的“七不”、“十不”等公约就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它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敬老爱幼、尊重妇女、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

16、记者与某市团市委书记张莹的对话记录:
话题:当今社会上部分青少年为何存在比较严重的公德意识缺失现象?
记者:您对今天要对话的话题题目,持什么态度?
张莹:这当然是个很深的话题,现在来探讨这个话题特别的有现实意义,我认为,部分青少年公德意识缺失是一个社会现象,但还不能代表一种态势
记者:您认为部分青少年公德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哪里?
张莹:缺乏责任感、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己的能感受、却较少的甚至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记者: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您认为根源在哪里?社会吗?
张莹:家庭、学校、社会是培养青少年公德意识的摇篮,公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受这三个环境影响造成的
记者:报纸上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家长带着孩子坐公共汽车,孩子主动给别人让座,结果却遭到家长的训斥
张莹: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家长有一种倾向,重智不重情,这里说的“智”是指智力,“情”指情商,家长们觉得自己以前收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今天的自己的经历有了很大的不同,市场经济对他们的道德观造成了冲击,道德观发生了一些混乱,以上你讲的这个例子就反应了我们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上做的是多么的不够,家长自身的自私、冷漠态度给孩子带来的就是爱心的缺乏
记者:目前社会上信息渠道的多元也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张莹:我觉得:现在文化领域缺少一种预警机制,让孩子们毫无防范的直接面对纷杂的各种文化,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思想领域的舶来文化不断的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街面上流行的贺卡卡通图册上的暴力、黄色内容随处可见,其中很多是宣扬“个人英雄“自我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公德的缺失便不可避免
记者:文化在里面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张莹:我认为公德意识的缺失根本上说是文化的缺失,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断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做教育工作的母亲问女儿,“将来妈妈老了,病了,你怎么办?”14岁得女儿回答说给你安乐死
记者:在公德意识的教育上,我们习惯于用榜样说话
张莹:不是榜样不好,问题是榜样是不是万能的?有很多德育教育是不能用榜样来代替的,榜样在某种程度上和普通人有一定的距离,让所有人成为榜样那样的人既不现实,又不客观
记者:学校教育里面有没有造成学生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张莹:首先,评价老师不应该只看成绩,不要只看他上了多少节公开课,有多少学生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师德不完全体现在“硬件“上,其次,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成为老师的,
外地媒体近年来曝光了少数“禽兽老师”“流氓老师”,有些悲剧竟长达七八年之久,这样的悲剧同时反映出:目前师德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再次,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班级受到优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带给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些孩子认为,老师批评自己没有关系,但老师对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就受不了,我认为目前一些学校不注重平等教育,使学生很小就有等级观念,这对他们的公德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作答要求
请根据给定资料10(中美互访部分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评论。要求:观点明确,立意新颖,逻辑严密,分析评论透彻,语言精炼流畅(45分)

题目分析:根据这个题干,这篇文是一定要写得有个性的。题干要求中很多个地方都在提示希望考生写得有个性。“立意新颖”,“分析评论透彻”。并且这篇文章再写的时候主要靠自己,因为可以借鉴的材料非常少,只能根据“请根据给定资料10(中美互访部分的材料)”。这种文章比起前面的文章来市非常困难的。要写好这类文章我们必须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文章一:发散式
自信的张力
三十年前中国一个代表团对美国学生调查报告指出:美国学生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从种种描述可以看出美国的学生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与此相反,这种过分的自信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中都会被视为异端,经常受到压制。俗语中就有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说法。在教育中学生如果表现得比老师厉害,如果发表和老师不同的见解,就会被斥责刺头、逞能、自以为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很少能够发表和老师不同的意见。相信书上的,相信老师的,相信权威的成了学生的唯一的信条,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非常的自卑,既没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批判精神,也没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勇气。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大多喜欢阿谀奉迎,因循守旧,只能抱残守缺的读一点死书,说一点僵硬的教条,然后继续用权威来压制下一代!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美国的教育模式或许能对于改变这种局面带来一些启示。这个其实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老师应该多包容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在考试的设置的时候,要适当的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看法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应该更加开放、多元。
老师的自我反省和批评对学生树立信心也非常关键。老师要放下架子,不要以权威自居。对于不如学生的地方要敢于承认,对于授课中的错误要敢于纠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在保持自信的时候懂得谦虚。
树立信心还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完成。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非常注重结果,比如一个公式,很多老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或在让学生背下来。其实更好的做法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推算出来,这样他会感觉他和科学家一样有天分。在推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反过来有助信心提高。
自信的树立还可以通过比赛、讨论、实践、人文教育等等方式来提高,同时还有赖于家长的配合,学生本身的坚持。这是一个系统、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精神,需要千锤百炼、切磋琢磨的反复过程,不单单是简单的引进某种洋模式就能够完成的。
过犹不及,过分的自信就变成了傲慢,无知,狭隘,浅薄,独断。美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树立自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有自信不等于唯我独尊,在强调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学生敬畏历史,尊重先贤,尊师重道。只有把握好了自信的张力,才能做到继往开来,才能真正的执好教育之牛耳。

张小龙 辛卯年五月十九夜于湘江河畔

文章二:批判式
中国式的教育过时了?
三十多年前,中美互派代表团对对方的基础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是中国的孩子纪律好,勤奋,听话,踏实,而美国的孩子相反,自由散漫,崇尚空谈,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都预言中国会超过美国,但是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预言错了。
很多人就会说这个结果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方式有问题,美国式的教育才是好的,才是对的。真实这样的吗?
我们看看三十年来中国和美国在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三十年前的中国技术落后,文化闭塞、苍白;美国则是一片欣欣向荣,科技领先,文化繁荣。三十年后的今天,美国的先进和繁荣依旧,但是中国的则从一清二白变成了全面开花。别的不说,在技术领域,从整体上来说,我们的差距是缩小了而不是扩大了。这种缩小是和基础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的。
还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今天的成就是三十年前美国的学生带来的吗?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美国的成就有两个重要的外在因素,一个是对人才的吸纳,一个是借助美元对世界金融的掠夺与控制。抛开后面因素不说,就第一个因素来说,中国每年有多少中学生留学美国,这些中学生很多都是非常优秀的。除了中国之外,印度,欧洲,非洲……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去美国。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可以说中国今天的成就绝大部分是靠中国人自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靠中国培养的人才一分一分创造出来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式的教育方式有道理的,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对孩子的创新的引导不足,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缺少有效的对接,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脱节。但是这些所有的问题不能全部算在基础教育头上,并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学生勤奋、听话、遵守纪律造成的。
对教育,我们是应该有一个开放心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不过我们也应该有独立的判断,杜绝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平和的心态、长远的眼光和良好的洞察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辨别到底哪些是问题,哪些是经验,哪些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哪些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张小龙 辛卯年五月十八清晨于康乐园
二、全真练习
练习要求:根据材料写出两到三篇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
2011年河南招警考试申论真题
一、给定资料

材料1:
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阅读日”。这一天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除了“世界阅读日”之外,设立国家阅读节是国内外较普遍的做法。现在世界上美、英、法、日、德、俄等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全国性的读书节。布什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提拔50亿美元的经费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3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布什夫人也推出“阅读,阅读,再阅读”计划.....
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9年读书量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到5本。
历时三年多完成的“中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态调研”报告显示,以上海为例,市民中科技人员读书看报一周日均为0.97小时,另外还有0.62小时学习自修时间;党政干部局其次,每天花0.9小时用于阅读;而私营企业管理人员和下岗人员每天读书看报时间达到0.67小时。在不同年龄段上海市民中,青年(18-25岁)最爱学习,日均读书看报达0.82小时,另外还有1.82小时的学习自修时间;而中青年(26-40岁)的读书时看书时间最少,仅为0.63小时。
材料2:
  根据权威部门资料,我国1000余所高校共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
  以北京市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的海淀区为例,区级图书馆海淀图书馆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藏书60万册,阅览座位800多个。而坐落在该区的北京大学,其图书馆总面积超过53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馆藏图书达600余万册;清华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7820平方米,阅读座位2000多个,馆藏总量超过250万册,户籍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3月底,海淀区户籍人口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00.4万人,流动人口也近百万,减去高校的师生,绝大部分人仍无入馆阅读机会。
  从这组数据,能很明显的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材料3:
  2002年,教育部本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及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应的费用。然而这一规程的实施情况却一直不理想。
  黑龙江大学蒋永福教授认为:这只是行业规程,不具有法律效力,并不能成为高校必须履行的义务,蒋永福认为:地处大城市的高校图书馆不宜全面开放,“难以想象,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如果全面开放会有多拥挤,这会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复旦一名在校研究生小房告诉记者:“复旦大学图书馆,经常爆满,一座难求,尤其是平时。这种情况下,要对社会完全开放,恐怕还为时过早。”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位专家也表示:“有的高校图书馆本身就人满为患,这几年不少高校扩招,现有的图书馆员工每天工作已经很繁忙了,不可能再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另外图书馆所能提供的空间、硬件设施也是有限的,所以满足对外开放的要求。”
  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年轻作家小宋也对大学图书馆的开放表示反对,“社会的人进来,高校内部会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比如安全问题,还有珍贵图书的保护问题。而且,如果市民要读书,也不应该由高校图书馆来承担这个责任,应有公共图书馆来承担。”
  “从我个人来看,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地向社会服务。”但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关庆利同时认为,由于社会需求和高校图书资源之间的错位,高校图书馆的开放也应有的放矢。“像还大的图书资料主要侧重于海洋类,面向的是特殊群体和高层次人才,社会读者需求量比较大的可能是考试类、辅助类的书籍,这些我们并没有多少。”
在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夏延致看来,高校图书馆首先要满足本校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考虑对外服务。“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社会责任上,高校的硬件配套设施也要跟上,从生均图书拥有量上说,我们也是刚刚达到了教育部的要求,可以说我们自己的资源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有能力向社会开放。”
对于有些人提到了了国外高校图书资源开放情况,关庆利和夏延致都表示中外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发达国家大部分图书馆的却向公众开放,但在发达国家,其高校数量和人口数量的比例是很高的,而中国则低很多。”夏延致有些无奈的表示,社会上只要很少一部分人进入高校图书馆,可能就会导致整个运行体系运转不畅,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简单笼统地让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是不专业、不符合规律的提法。”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文献信息资料保障体系是由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着自己特殊的功能,服务于不同的对象。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现在还只是在行使为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文献资源的职能,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是为此而设,如果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那么现在的管理制度上的不足必然会显现出来,使对外开放的愿望难以实现。所以,制定一套能将校内借阅与对外节约兼容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案是当务之急。

材料4:
高校图书馆与实验室、信息网络并称为新时期高校建设的三大支柱。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国内各个大学图书馆的水平参差不齐。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版图书馆最大的问题依然在于经费。由于之前长期缺少经费,所以对于一些高校,特别是新建的学校来说,一些新出的书可能能够买到,但是要把基本的数资料配全却不容易。比如古籍,现在很难买到,所以有些学校只能买几部《四库全书》。所以,近年来,一方面图书馆的经费尽管有了不小的增加,但以前的缺口比较大,不全具有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国内外的书价每年都在涨,尤其是国外的涨幅更大。以国外的数据为例,以前大多是以优惠的价格买到国内,现在很多数据库都已经开始涨价。“如网络版Science,今年通知将涨价100%,明年就要涨到200%,而且还要根据电计量收费,今年我们已经被迫取消了订阅,这种情况目前非常普遍。”
浙江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竺海康介绍,图书馆是依靠学校拨款的,学校虽然也考虑到涨价因素,每年以10%的幅度增加了拨款额度,但图书馆的经费依然的没底的。
图书馆开放到什么程度一直饱受质疑。学生公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是造成目前高校图书馆开放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图书馆中,故意损书和偷书的现象一直存在。有的学生认为某本书对自己很有帮助,就会故意将书放到其他类别的书中间,让其他人找不到,从而方便自己查阅。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图书的流通。
葛剑雄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正因为学生这样的行为,管理员会借口书不安全,限制一些书籍的流通,这就影响了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学校开放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一些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方面开放度很高,另一方面监控系统也是很发达的,这点我们目前是做不到的。”

材料5:
    《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但也有22.9%的人选择“不应该。高校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影响,高校的学术研究环境会受到破坏”。
  在“您认为高校不对公众开放图书馆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很多被调查者认为,许多高校将图书馆当作自己的财产而缺少对公众服务的意识,没有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是国有资源,属于人民大众。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理应为全民所享,为全民所用。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只有转变概念才能有服务于大众的意识,才能充分利用现在的资源。
  另外,有44.7%的人选择“高效管理者缺乏开放意识”。浙江吴先生说:“我自己就在高校工作,高校的领导和许多教授确实缺乏开放意识。说穿了,就是门户之见太深。外面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工程师,如果他们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其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一些大学老师。这种门户意识让很多潜在人才在社会上被埋没了”。

材料6: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认为,阅读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涵养民族气质,影响一国走向。阅读让思想纵横捭阖,使市民更加睿智。“人不读书,其犹夜行”,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培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阅读的作用虽不立杆见影,但却能水滴穿石,它让我们在文化上、心理上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图书馆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是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80多年前创立国家图书馆的时候,当时的《大公报》曾撰文住处,“北平之文化中心,不在‘有光荣历史’之北大,更不在师大、清华、北平研究院等,而在国立北平图书馆。不特其规模壮大,收罗宏富,一时无两,及其陶冶学者指出,亦迥非任何学校所能及。”
在专家认为,现在,很多父母自己受到的文化熏陶不足,下一代又词汇贫乏,只会说“帅呆”、“酷毙”、“肯德基”、“麦当劳”。在文化高潮是文字有10万余字,现在常用的只有四五千字。文字,语言退化了,思维方式也会退化,令人可怕的不仅仅如此。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必然是多元化和一元化的互动。要保持民族的主体性、独立性、最基本的就是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材料7:
  浙江临安市锦城街道某建筑工地的民工朱有财,一吃过晚饭就和工友一起到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图书馆读书。2007年暑假,该图书馆每天都要接待30名在学校周边工地工作的农民工。
  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图书馆建馆以来,一直坚持面向社会开放,普通市民均可以进入图书馆看书、查阅资料,如果办理了借书证还可以把图书馆的书籍接回家去。每年暑假一到,学校的学生放假回家了,临安的不少市民,尤其是在学校附近的民工,就会趁着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间,到这里来看书、纳凉。
  老家在江西乡下的小伙子祝庆崇,不仅晚上来看书,还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到这里看书。“虽然我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也感觉很长见识。在我们农村人眼里,图书馆是个很神圣的地方,在这里我感觉自己也是个文化人了。”
  据该校图书馆不完全统计,放暑假一来,到这里看书的民工将近1000人次,设计学校周边近10个工地,一些来看书的民工带这本子,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是宁波市投资最大、软硬条件最好、读者最多的图书馆,总投资1.4亿元,于2003年12月28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是宁波大学园区最重要的公共配套设施之一:作为一个为园区内9所大中学校师生和广大市民提供教育、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的社会公益机构,它兼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重特征。
所有宁波市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均可凭本人身份证或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办理读者证,自由进出图书馆,在馆内直阅一切文献资料。园区图书馆全年365天向市民开放,每天开放13个小时,是目前国内开放服务时间最长的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3500多人次,全年接待读者达133万人次左右,是国内人气最旺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材料8:
2011年1月18日下午,网友“贺兰泰”在新浪微博上转载了一个故事,杭州图书馆不拒绝乞丐、拾荒者入内读书,引来其他读者的投诉。馆长禇树春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是您有权利选择离开。”两天时间微博被转发近1.6万次,网友把杭州图书馆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零门槛开放的确给我们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图书馆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地方。”禇树春告诉记者,目前杭州的图书丢失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及日本平均水平——0.5%。

材料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称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市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是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随着我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的“硬实力”得到普遍的认可,作为综合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具有挑战意义的一部分,“软实力”注定要受到关注,而在“硬实力”影响逐渐式微,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力都日渐凸显的时代管理下。“软实力”就表现生活前的重要性。

二、答题要求

针对给定材料8提到的“杭州图书馆对不拒绝乞丐、拾荒者入内读书”一事,写一篇评论,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论点鲜明;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语言流畅书写工整。800—1000字。(50分)

上一篇:十五天突破申论文章写作(14天)

下一篇:公考笔试:十八届时三中全会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