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只差一步,离梦想更近一步
请填写您可识别的网名,用于查询报名信息

仅填写数字

十五天突破申论文章写作(3)

作者:陈建军团队时间:2013-09-24 浏览:1942次

十五天突破申论文章写作(3)

转自张小龙博客

第三天 横竖高低——文章角度

首先要声明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申论文章都需要选角度,只有那些要求要选角度的文章角度才是必要的。就目前的申论命题来说,除了广东省的申论命题其它申论命题几乎都要求要自选角度、观点明确。

对于这些要求要选角度的文章来说,角度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就角度选择来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没有角度,第二是乱选角度。第一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很多考生一上来就按照早就准备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拿着材料就乱抄一气,东拼西凑,根本就不顾题目的要求。这个套路并不是不可以用,前提是要有角度。第二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那些喜欢创新的考生身上,这些考生大部分都是身经百战的考生,知道老是按照以前的套路不行,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好不容易想弄点新意出来结果又往往偏题。

如上所述,在选择角度的问题上主要两点,第一是要有,第二是要准。

要做到这两点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角度。角度也可以被称为观点、论点、立意。角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从某一个侧面或在某种立场去看待问题。大部分的申论文章写作的主观性很强,对于大部分文章来说,是可以选出很多角度的,因为从不同的侧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东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角度是可以多元化的。不过申论写作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它具有自己的客观基础,这基础就题干和材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选角度的时候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选出各种不同的角度;第二步,根据题干的要求和材料情况把最有可能符合要求的角度作为写作的角度。第一步可以避免没有角度的尴尬;第二步可以防范离题的风险。

一、看故事,选角度

有一句流俗的话叫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肯去发现你会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美。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谈论文章的角度。生活中并不缺少角度,而是缺少对角度的关注思考,只要我们肯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是申论写作的角度。这样说虽然有点恶心,但是事实如此。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经典著作,无论是小说故事还是学术论文,都可以为写申论文章提供角度。就连最通俗的故事会中都包含着写文章的角度。在这里选一则故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角度选择的一个经典故事[1]

这天,董事长和席先生聊起了自己当年如何靠85元钱创业的事,从创业谈到了事业、财富、遗产,说到“遗产”,席先生就缄默无言了,董事长笑了:“你有什么可忌讳的?人总是要老的、死的,死了后财产就成了遗产,这都是自然规律,无可讳言……我倒是很想和你聊聊分遗产的事。”

   席先生说:“民间分遗产的故事很多—从前,有个财主,临死之前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呵呵,一般都是这样开头的……”

   董事长笑了笑,说:“我听说过一个‘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讲给你听听—

   很早很早以前,有个聪明的老头,他有一笔财产和三个儿子,他想在临死前把财产分给最聪明的儿子,于是给三个儿子出了一道难题:分别给他们一背篼的花生,要求他们剥了壳后看看里面的花生米有几种颜色。老大老实,把花生背回家后就通宵达旦地剥起花生来,剥了一天一夜也没剥完;老二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回去后把花生往墙角一放就睡大觉去了;老三是个聪明人,他先从花生中分别选出了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各式各样他都选出了一个,然后分别剥开,发现全都是红皮的,于是最先说出了正确答案,赢得了老人的全部财产。”

   席先生极惬意地喝了一口浓浓的极品铁观音,回味了一下那清香宜人的茶味,说:“董事长,你这个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后来就流传了下来,不断地有人借用老人的方法去考验后代,于是又产生了新的故事,我来给你讲一个吧——”

     

   故事一

   在那以后的某个朝代,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他也有一笔财产和三个儿子,他想把自己的财产分给最聪明的儿子。他想起小时候读私塾时听一位先生讲过剥花生的有趣故事,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来考他的儿子。他让妻子准备了三背篼花生,然后把三个儿子叫到床边,老人用微弱的声音说明了比赛规则:无论用什么方法,谁先说出各自那背篼花生的颜色,谁就可以得到他的财产。

   三儿子最聪明,他最先来汇报:那背篼花生全是红皮的。老人问他怎么知道的,三儿子说他去市场问了那些卖花生的人,他们都说本地只产红皮花生,白皮花生只有千里之外的地方才有,所以只可能是红皮花生。老人听了很高兴,觉得老三会进行市场调查,懂得经商之道,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让三儿子回去了。

   二儿子是第二个来汇报的,他也说出了同样的答案。二儿子性情懒惰,他根本没去亲自剥花生,而是花钱请了十来个人,半天就剥完了。老人问他怎么知道的,二儿子毫不掩饰地说:“请人呗,干吗自己动手?”老人听了,也点点头,让二儿子回去了。

   大儿子呢,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回去后剥了三天三夜终于把花生剥完了,他拿着剥完的花生最后一个来到老人那里,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老人一看剥光的花生就明白了,也点点头,让他回去了。

   后来老人去世了,族里的人按照他的遗嘱,对遗产进行了这样的分配:大儿子分到了老人的土地,因为他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土地只有交给勤劳的人才不至于荒废;二儿子分得了老人的房屋和一小部分的钱,老人可能是怕他懒惰养不活自己,多余的房子可以出租,收点租金,也足可养活他了;三儿子呢,则分得了老人大部分的积蓄,老人是希望他经商,赚大钱。

   对于这样的结果,三个儿子都比较满意,因为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

   董事长听到这里,久久没有说话,他沉思着。他在想什么?他是在惊叹那个老人的智慧?还是在为曾经有过的自己百年之后如何分遗产的念头而后悔?

   良久,席先生对董事长说:“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还有呢。”他接着又开始讲了——

     

   故事二

   再后来的后来的某个朝代,又有一位老人想把自己的遗产分给三个儿子,他想起了远古那个剥花生的故事—当然,他听到的是那个最原始、流传最广的版本。老人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便让老伴去准备了三背篼花生。接着,三个儿子被叫到床边,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说明了比赛规则:谁先说出那背篼花生的颜色谁就可以得到他的财产,话刚说出,老人突然又有了一个念头:万一三个儿子也听过类似故事,这个办法岂不失灵了?于是他问:“你们有谁听过一个剥花生看颜色的故事?”

   其实,他的三个儿子都从别人那里听过这个故事,大儿子老实,正准备张口回答,却被机敏的老三抢先一步:“没有听过,我们三个都没听过。”然后,他给老大、老二递了个眼神。老人听了,“嗯”了一声,然后就叫三个儿子剥花生去了。

   最先来回答的是老大,他对老人说:“我这背篼花生全部都是红的。”

   老人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呢?”

   老大回答道:“我从里面分别选了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发现它们都是红的。”

   老人心里一个“咯噔”,他疑惑地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

   老大老实地回答说:“我、我听人家讲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人就是用这种方法知道的。”老人笑了起来,然后叫大儿子回去了。

   老二是第二个来的,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他回去后留了一部分花生自己吃,其余的都就近卖了,又用卖得的钱买回一些人参等补品,然后拿着补品来到老人床前。

   老人问:“花生的颜色是什么?”

   “花生的颜色?好……好像都是红色的。”老人一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摆了摆手,让老二回去了。

   两天后,老三来到老人的身边,老三是个聪明人,他回去后也把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各选了个代表,发现都是红色的,但老三比老大多长个心眼,他想,这个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啊,要是老人有所察觉怎么办呢?总要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点子呀!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剥了些花生,果然发现还有极少极少的白皮花生。老三警惕起来了,为了防止其他情况发生,他悄悄喊了老婆、孩子一起剥花生,花生剥完,竟然还发现了另外一种颜色:黑色,那是花生存放不当而发生了霉变。老三把三种颜色的花生分开装着来到老人身边,老人听了老三的答案,高兴地笑了起来:“老三啊,你平时爱耍聪明,什么重活都是让老大干,什么好处你都变着法子占,可今天你终于做了一件让我非常满意的好事啊,你是唯一说出正确答案的啊!记住—要老老实实地做人,偷奸耍滑是行不通的。”老三听到老人的赞扬,心里高兴极了,心想:遗产该都是自己的了!

   老人死后,遗产分配方案终于公布:懒惰的老二获得了全部遗产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则由老大、老三平分。老三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是自己回答得最正确啊!

   族里的人说,老人这么分配遗产,是因为老大凭自己的实在、老三凭自己的聪明,都不会饿死街头,他希望三个儿子以后个个生活得安稳、幸福,而懒惰的老二是他最担心的一个儿子,如果老二也能像老大、老三那样安定地生活,他也就走得安心了。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三个儿子老人都疼,这也是老人作为父亲对儿子最真挚、最单纯的爱啊!

第一,这个故事的形式能够给申论写作带来启示。同样是用剥花生分家产,每一个故事分法都不同,并且每一种分法都是有道理的。这给我们文章写作带来了启示,同样的申论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并且每一种角度都可以是有道理的。

第二,这个故事的内容对申论写作也是由帮助的。

第一次分家产的时候是把家产分给最有本事,最能干的儿子,在申论写作中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尊重人才,集中优势资源的道理。在申论写作中可以用来写产业结构升级,因为产业升级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要让那些优质的企业上,这个话题在2009年的国家考试中考过;还可以用来写农村的土地流转,现在农村土地荒废严重,土地流转就是把地转让给那些有本事的人,这个话题在2009年的联考中考过。

第二次分家产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想。这个思想也可以用来写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所谓落后产能都淘汰,不可能让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倒闭,对于一些优秀企业我们让它升级,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企业可以帮助它进行产业转移;同样也可以用来写土地流转问题,对于农村的土地,我们不能全部都承包出去让所谓能人来耕作,不可能所有的地方都搞机械化,对于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土地的流转应该区别对待。

第三次家产分配体现了照顾弱势群体。这个角度同样可以用来写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小企业,我们的政府、社会不是淘汰他们,而是应该帮助他们,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弱势群体,一方面因为这些企业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也可以用来写农村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是弱势群体,所以要优先照顾农民的利益,要更多的注重公平而是不效率。

我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例子可以举,这个故事的道理还可以用在很多申论话题当中,例子永远是举不完的。关于这个故事的道理请各位多多细细品味,想想它还可以用来写那些申论话题,尤其是可以用在那些申论真题的写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把这些东西和申论真题的写作结合起来,你就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这些故事对我们申论写作的重要性。

二、读公文,选角度

上面的故事是为了让大家在生活中去挖掘文章写作的素材和角度。这样的方法的好处是俯拾即是,坏处是不专业,很多人会觉得看故事太麻烦,还要引申,转化,思考,并且语言表达还不规范。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和针对性,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公文来选择文章写作的角度。下面我们选胡总书记讲话作为例子,通过总书记的讲话来提炼写文章的角度。

胡锦涛同志2011年七一讲话(节选)[2]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

……

  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要承担起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

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很多人一想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就以为只有科学发展观,好像除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就不会说的别的话了。如果仔细去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语言是丰富的,表达是多样的,思想是深刻的,重点是突出的。胡锦涛同志的简短讲话为我们写申论文章提供很很多的角度和素材,我们选取一些句子作为重点,将这些内容和结合考试来一起讲解。

精选句子一: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解析:这段话突出了一个“更”字,更就是这句话的角度,也可以作为我们写文章的角度。这句话本来是写国家干部政策的,只要稍微调整这个角度还适用如下话题:

第一,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需要淘汰落后产能,需要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需要走出去,这些都需要“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产业升级在2009年的国家考试和2009年的浙江省考都考过,不熟悉的考生可以参看相应的材料。

第二,教育改革。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还是基础教育改革我们都需要“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如近几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南科大的改革,南科大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尝试,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宽容。教育改革在2009年上海市考,2011年国家地市级申论卷中又考过。

第三,污染治理。此外这个角度还可以用于污染治理,治理污染可能会损害近期利益,所以需要更宽的视野;污染治理还可能会影响到官员的政治前途,所以需要更高的境界;污染治理需要关闭一些企业,所以需要更大的气魄。污染治理在2010年国家考试、2010年多省市联考中又考过。

精选句子二: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解析:这段话的角度就在尊重一词上。这个角度主要适用的范围有:

第一,农民工问题。从拖欠农民工工资到开胸验肺事件,从民工荒到富士康的跳楼事件,这当中缺乏都是对人的尊重。温家宝同志多次提高“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劳动者最光荣,最应该得到尊严。我们现在有些情况恰恰相反,劳动者没有尊严,不劳而获的人倒是生活得很有尊严,这是历史的倒退!相关的话题在广东省2010、2011年申论真题中出现过。

第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从蜗居到胶囊公寓再到现在的蚁族,大学生渐渐沦为弱势群体。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这不是传说,也不是笑话。一些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压榨员工,企业不仅对人才缺少基本尊重,而且不惜践踏法律尊严。一些企业文化的书宣传一些反动的文化,比如有本书叫《离开了公司你什么都不是》,有句口号叫“企业是水,人才是鱼”,没有了企业人才就只有死路一条……。类似的话题在2010年的吉林政法干警申论真题中出现过。

第三,文化创新问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人才,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需要这个行业既尊重创新,也尊重人才。福建省2010年的申论真题曾经考过这个话题。

精选句子三: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解析:这句话的角度就在一个问字。问和等、拖相对,它体现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精神。这个角度主要适用范围有:

上一篇:2013年9月21日山东烟台福山事业单位招考笔试题

下一篇:2013年9月21日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11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