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X的命题结构:既是过往的总结又是将来的预示
——2011国考申论B卷解析并附参考答案范文
郑岳峰(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在此前总结的2+X的命题结构中,“2”指的是申论两大固定题型第一题概括材料题和最后一题文章写作,它们稳定不变,作为申论的主干题型而存在,而介于两者之间的X题型则始终灵活多变,没有定数,每年都有变化。而其实,未来的申论命题依然会在这种格局下进行,在变与不变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2011国考申论,无论A卷还是B卷,都再一次体现出2+X的命题结构。
我们以B卷为例:(而A卷留作后面作为例子来分析如何把握材料主旨和文章主题)
原题:
第一题:
1.“给定资料 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这依然是一道客观忠实于材料的概括材料题,如第一小题,只需从材料中客观而又简练的概括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面临的问题即可,无需主观发挥和过度联想,而第二小题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材料解释题,它是概括材料题的一种特殊灵活形式,表面上让你解释材料中的某一句话,其实依然是需要概括问题\影响\原因\对策当中的某一个或两个,比如本小题就是需要概括当前我国农村教育都面临什么问题\有什么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它只是没有直截了当的发问而已。
第二题:
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这道X题型就是我在课程中一再强调的假借公文题,表面上涉及公文,其实公文格式肯定不是考察目的,不做要求,它只是灵活变通的考察当前农村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创建寄宿制学校对于促进办学效益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创建的基本思路措施。
第三题: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这道题除了第一问需要分析原因外,整体上是一道小对策题,在X题型当中命题频率最高,这种小对策题针对的仅仅是材料中的某一个具体细节问题,而不像是文章针对的是整个材料的核心主旨问题,作答风格上,小对策题既然针对的仅仅是材料中的某一具体细节问题,考察具体的执行操作能力,所以小对策题只需要就事论事,简明通俗、简练扼要,没有必要像文章那样追求思想深度或高度,也不必逻辑内容上需要深入展开,如题干中要求: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表达简明。
第四题
“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文章是本次申论难点,区别于此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文章中心主题如何确定?尤其题干中的那段话给了我们很多干扰,人们咋一看还以为要以文化失根、城乡文化的隔膜作为文章主题,其实这只是整篇文章的引子而已,是要透过城乡文化的隔膜和乡土文化的衰落看到我国在城乡教育公平方面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文章题干对于文章的中心主题没有设定,而是让考生“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我在此前的课程中有过强调,文章通常有两种命题方式,第一种是文章题干中对中心主题有明确要求,如2010年春季联考,需要针对水价改革思路写一篇文章,那肯定是尊重文章题干中的要求;第二种情况是文章题干中对文章中心主题没有明确要求,而是需要考生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这个时候,考生不可以太天真,以为“自选角度”就是针对从材料中随便选一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即可,其实此时,文章中心角度的最佳选择肯定是材料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主旨,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细节问题,选择的角度越窄,文章就越趋于浮浅、狭隘、单薄,很难达到高分文章阅卷标准中的思想深刻、视野开阔、内容充实的要求,而2011国考申论材料的核心主旨及对应的文章中心主题正是教育公平问题,就是材料中温总理那句话“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至于文章题干中提到的文化失根只是一个引子,一个需要由此衍发引申的状况背景,是需要由文化失根看到其背后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详见后面的参考范文)。
(郑岳峰老师提供)2011国考申论B卷参考答案及范文: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问题具体表现为:一、公办学校门槛高,收取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而且没有办学许可证,教师队伍不稳定;三、公办学校使用当地实验教材,农民工子女因没有城市户口而需要返回原籍地参加考试;四、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感,遭遇不公平待遇;五、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一般,家长缺乏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辅导。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10分)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困境中的不绝希望”指的是当前农村教育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思路:一、农村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大学生比例下降,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缩窄;二、农村贫困生辍学率高,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严重,但有些农民仍然坚持把希望寄托在教育上;三、我们需要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
为更好的盘活中小学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解决上学难问题,针对当前我县学校分散等情况,我县正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希望获得各位家长的关心支持:
一、当前我县学校布局和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校布局不合理,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的集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村村办学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2、部分村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并且存在安全问题。
二、创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集中,调整一些不合理的校点布局,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规模效益。
三、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撤并教学点,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的原则,把办学的规模效益立足点和重要目标;
2、充分利用“义教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
3、推进联村办寄宿制学校、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及创建边境形象学校。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原因在于:1、全国人口出生率降低,小学在校生源锐减,相应乡村小学数量的锐减;2、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部分农村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异地就读;3、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的政策大规模推广,很多希望小学被撤销,要求与中心小学合并或直接被闲置.
具体对策建议:1、对校舍场地进行因地制宜的就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可以进行转让出租,用作厂房仓库等,转让出租所得用于贴补资助本村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资金必须继续用于义务教育;2、实行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减少不必要的硬件建设投入,而是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投入为主;3、利用希望小学的原有场地校舍,设立村民阅览室或者业余文化技能培训中心,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技能水平,丰富文化生活。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200字。
促进教育平等,增进城乡融合与公平
(郑岳峰老师提供范文)
当前,乡村文化衰落与乡村文化精神上的虚化与“失根危机”引起社会的忧虑关注,乡村文化的衰落与农村教育的缺失相互纠结,如今的乡村少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而城市教育对他们又非常隔阂,在这些状况的背后折射出的根本问题在于我国教育机会平等和城乡统筹公平方面存在深刻的缺失不足: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上学难,借读费高,遭遇歧视等问题,并导致孤独自卑感;另一方面,农村教育面临困境,教育成本过高,贫困生辍学率高,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严重,乡村少年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城乡之间文化教育的衔接融合。城乡之间的教育公平事关教育机会平等等教育权利的落实保障,是社会和谐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保证,直接涉及到农村贫困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等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同时,对于城乡教育公平对于消除城乡文化隔阂,避免乡村文化精神的缺失、虚化和“失根”有着重要意义。
故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育平等,增进城乡之间的文化融合与社会公平:
首先,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等教育体制改革,确保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公平化及教育机会的平等化。一方面,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另一方面,调整农村校点布局,针对农村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况,统筹规划学校布点,整合盘活教育资源,使各乡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
(操作式展开——归纳整合、举例说明)
其次,明确和强化政府在教育事业上的公共责任,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质,避免片面追求盈利和过度市场化的发展误区,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及农民工子女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实施有效的困难学生减免学费政策,逐步取消城市公办学校的借读费,避免因贫困而丧失教育机会。当前的问题就在于,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借读往往需要交纳高额借读费,同时,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状况;
(针对式展开)
再次,合理促进、规范民办学校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规范其学校管理,改善其办学条件,在确保质量和监管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民办学校的“办学许可证”的问题,从而弥补当前公办学校的资源不足,解决民办学校数量有限的问题。当前,城市公办学校完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在硬件软件上都存在资源不足,需要有一个过程,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能上学,政府应该合理规范引导民办学校的发展,并提供政府补贴,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师待遇,这样有利于在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选择少的问题,为社会提供更多元化的平等教育机会;
(针对式展开、说理式展开)
最后,加强城乡教育中的乡村传统文化教育,有效促进城市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兼顾融合,既增强农村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亲合力、归依感,又使其能有效接受现代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有效衔接,避免文化精神上的“失根”。当前,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都可以发现“失根”的危机——包括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所以城乡教育公平对消除文化隔阂感和失根感也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式展开、说理式展开)
我们需要站在保障公平正义、消除城乡二元隔阂,促进城乡文化衔接融合的高度,努力推进教育平等,有效解决当前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贫困生的受教育问题,确保社会和谐与城乡统筹发展。